俄载人飞船受损位置确认(当航天器返回地球时,美国宇航局如何寻找着陆点)
1926年3月他成功在研制和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火箭,1965年3月航天员在"上升"号上第一次走出飞船,自从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来,近代火箭技术和航天飞行发展起来,一、 火箭技术火箭技术推动了人类航天发展的历史,国际空间站上的美国宇航员想回地球都难,中国于1960年11月5日第一枚近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美国此后开始频繁发射火箭进入太空。
当航天器返回地球时,美国宇航局如何寻找着陆点
航天器重返地球,何处是归乡?
图1为一个搜救队在联盟TMA-18M太空舱着陆地点工作
“航天器着陆点的选择和编排使用了美国军队所谓的后向规划/倒序安排(足够明智)。从预期终点开始选择,然后按照所需的操作及时间倒序返回,一直退回现在的实际地点。通常这种规划在现实实际战斗、建筑施工和飞船着陆中使用。
以美国航天飞机为例,着陆地点(预期终点)通常在第一次发射之前已选好。除了两个主要地点(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和佛罗里达州的海角处),根据跑道的可用性,政治和安全顾虑以及后勤问题。对于每一个航天飞机来说,必须在在每一个紧急后备站提前部署由数百名工作人员组成的团队,并且根据任务、时间表以及该任务的计划轨道选择着陆点的人员配置。着陆点一旦被选中,着陆程序则开始运行即向后规划并加载到计算机上,预备使用。
在飞机计划执行过程中,如果预先计划窗口出现,航天飞只能根据需要转向不同的着陆点。所以什么是飞机窗口?为什么他们如此重要呢?窗口是后向规划的结果。对于每一个最终目标(可能最终加利福尼亚着陆、在国际空间站对接,或者是在月球触地),后向规划可用以计算最早和最晚的开始时间,也因为飞行计划中时间的波动,导致了这一结果出现——预先计划窗口。
通常来说,输入是极其复杂的。当发射航天飞机到国际空间站时,我们需要做的,不仅要计划国际空间站在哪里,而且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你不得不中止,这又会影响时间选择。
对于月球着陆情况可能更加复杂。除了选择正确的目标,我们还要确保着陆和所有关键交会对接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进行而且,由于早期的飞行任务非常短暂,所以着陆任务执行从始到终。换句话来说,当在登月舱的尼尔·阿姆斯特朗启动下降引擎以着陆月球时,他已经在制定一个让他返回的计划,无论是否实现着陆任务,计划最终目的都是与在轨道器内的迈克·柯林斯汇合。其实他们的背后有一整个团队提供支持。”
这部纪录片(制作良好)更多的介绍了阿波罗计划(美国系列载人登月飞行计划),除此以外能给我们提供天体导航的基本概述。注:可能是《PBS阿波罗登月》或重返月球 Apollo: Back To The Moon (2集全)
科幻小说作家C斯图尔特·哈德威克是未来赢家中的L.罗恩哈伯德,也是两次巴恩纪念奖的决赛选手。一个来自南达科他州的南方人。
图二 答者:科幻小说家C斯图尔特·哈德威克
返航的最后一步:如何重返大气层?——美国宇航局如何选择返回地点呢?
图三、四 飞离月球,飞入大气层
你所说的飞船一定是“阿波罗号”重返大气层的飞行器。航天飞机重返大气层的飞行器有一条跑道,然后飞到那里降落。“阿波罗太空舱在海中降落,距离返回船舱只有几米。距离太近,甚至有碰撞的可能。
图五 海上溅落
在每一种情况下,飞行员是第一批目睹海中溅落的人。海中溅落的位置首先被确定下来。然后太空舱选择目标物体,避免迷失方向。你曾经和朋友用棒球和棒球套玩过 游戏 吗?思考一下你是怎样把球传到你朋友手中呢?
这里有一个关于重返大气层运算的形象阐述:重返大气层过程中等离子体鞘层是否会干扰光或者紫外无线电通讯呢?(返回舱下降到一定高度,进入无线电“黑障区”,接收不到对方发送的无线电信号)
离轨和重返大气层——如何用一小步放下卫星?
在视频上可以模拟简单的返回舱(运行1分26秒),模拟在火星上的做法(火星上的大气层并未像制动器)
下面介绍航天飞机是怎么做的:
美国航天局经常提及“发射窗口”和“重返窗口”。也许会有一定的时间,在该段时间内,“机会窗口”作为执行一个机动动作出现 。越靠近窗口的中间,越容易进行机动。为了更高效地进入火星,当我们发射卫星时,火星一定在我们身后的轨道上。在任何时候,执行任务的地点需要更多的燃料或者消耗更多的时间,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任何开始机动的决定都是经过分析后才执行的,并且在决策时间达到顶峰或者“机会窗口”闪现之前,任务控制中心会标注为“执行/不执行”。
最终决定可能是由特派团指挥官做出的。在下一个轨道,或许存在能够开始大部分操作的目标轨道。
在重返大气层的过程中,为了重返地球,他们简单的标准目标,就像投手标准捕手的手套或者三柱门一样。
图为俄联盟MS-11载人飞船着陆
尽管俄罗斯的返回舱降落在了陆地上(而不是海洋上),但也采取了上述同样方法。其实这两种情况下所应用的轨道力学是相同的。
这段视频记录了加拿大宇航员克里斯·哈德菲尔德和一两个来自国际空间站的同伴在返航途中的情景。
视频情境说明:等待脱离轨道阶段开始时,克里斯在正在更新程序。7:30开始录像,跳过不重要的事情类似于取消对接程序、准备着陆以及克里斯为该场合准备的枫叶T恤。
参考资料
1.Wikipedia百科全书
2.天文学名词
3. quora-露白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俄罗斯的前几艘太空飞船,就是那次错了个小数点,然后坠毁的那艘
算错小数点导致飞船坠毁那事是个“故事”,虚构的! 唉这个故事和那个美国阿波罗登月临时撤掉不愿宣布月球为美国领土的宇航员的故事一样,都是虚构的只不过因为流传太广甚至进了教材几乎没办法挽回影响了 先回顾一下“故事”梗概——联盟1号宇航员科马洛夫返航途中故障当局决定全国直播宇航员在坠地前向大屏幕前妻儿告别并且说这次事故是一个小数点的疏忽云云…… 事实上呢?——1,那个年代苏联的航天计划高度保密联盟1号失事直到今天都没有公布可靠的调查结果怎么可能当时就验能查出来是一个小数点的疏忽?!2,当年技术条件很有限天地间只有语音通话根本没有实现视频联系!3,如前所述苏联航天计划高度保密成功、失败都是事后宣布怎么可能有全国直播、妻儿到现场?!4,最可笑的一点飞船进入大气层要有一段中断联系的时间看“神舟”返航直播也应该了解这一常识……
美国臭名昭著的“钻孔女”宇航员为早回地球,把俄飞船“钻”个洞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世界上的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
2018年6月6日,搭载“联盟MS-09”载人飞船的“联盟-FG”火箭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飞船搭载着前往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3名宇航员。
2018年6月8日,“联盟MS-09”载人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2018年8月30日夜,国际空间站上发现有气体泄露。宇航员检查了所有隔舱,发现在“联盟MS-09”号飞船上有微缝。
2018年12月20日搭载3名宇航员从国际空间站返回地面。
2018年8月30日,地面飞行任务控制中心监测到“国际空间站”存在轻微空气泄漏现象,站上压力以每小时0.8毫米汞柱的速率下降,暂时不会对站上乘员安全构成威胁,但如果不加以控制,站上空气会在18天内耗尽。为此,航天员开始对空间站进行全面排查,并最终将泄漏位置锁定在当时对接在“国际空间站”上的联盟MS-09飞船上,在飞船轨道舱内发现一个直径约2毫米的孔洞,随即利用特制胶带将其暂时封住。
起初,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表示该孔洞可能是由于微陨石撞击造成的,另有在地面上的美国航天员表示其也可能是由于太空垃圾撞击造成的。但经过初步调查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表示飞船上的孔洞并非意外造成,而是人为造成,不过并不确定是地面工作人员所为,还是站上人员所为。
经过调查研究,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已排除联盟MS-09飞船上出现钻孔是在地面造成的这一可能性,直指该钻孔系航天员在轨钻出,进一步调查发现,钻洞的人并不熟悉飞船的设计,并且是在零重力条件下钻了出来,而且不是1个,而是8个。钻孔可能是搭乘该飞船前往ISS的美国宇航员塞丽娜在太空中钻出的,并怀疑是她是故意造成的,因心理问题,故意破坏飞船,意图触发紧急撤离机制,达到提前返回地球的目的。
原因如下:1、塞丽娜当时的任务是安装1个实验设备,因此有机会接触钻孔工具。2、当前俄罗斯航天部门已经对当时执行任务的俄罗斯航天员进行了测谎,基本排除了他们的嫌疑,然而美国航天员塞丽娜拒绝参加测谎测试。3、美国女航天员塞丽娜患有疾病,在轨期间出现过深静脉血栓,该疾病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危机。4、在国际空间站时,塞丽娜和男友发生了争吵,情绪很不稳定,想早日返回地球。
无独有偶。 说到事故,想必大家都还记得俄罗斯“科学号”多功能服务舱和国际空间站对接成功后发生了事故,原本对接成功的空间站,却由于发动机自动启动,最终造成了空间站翻转45度,这险些摧毁了空间站。作为对故障的回应,飞行控制人员开始启动国际空间站俄罗斯一侧的另外两个部分(包括服务舱)的推进器,他们称这是一场让国际空间站回到正常位置的“拉锯战”。经过一番抢救的空间站,由三个力的平衡最终回到了正常轨道,事情过后最重要的就是查明真相,对其改进以免再次发生类似事故,在事故刚发生时,经过调查发现是由于燃料剩余物自燃从而启动了发动机。有关于此次失误,美国媒体将所有责任都推卸给俄罗斯,并且美国大肆报道以及批评了俄罗斯的科学号,很明显俄罗斯对美国单方面的批评十分不满。
那么,国际空间站为何总是出现人为破坏呢? 其实,国际空间站与我国的空间站最大的区别就是,我国的空间站完全是我国自主研发自主设计的空间站,而国际空间站是由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等16国联合建立的,所以叫国际空间站。以美国和俄罗斯牵头,联合欧空局11个成员国(即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丹麦、挪威、瑞典和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1997年加入)等16个国家共同建造和运行的国际空间站诞生了。国际空间站是多国协同运营,但是,由于每个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宇航员对国际空间站的意识不强,导致出现一些国家宇航员出现异常操作,或者故意破坏的行为。
对于,美国臭名昭著的“钻孔女”宇航员为早回地球,把俄飞船“钻”个洞,真的不足为奇。还别不信,美国人这种事情并没有少干。此前大火焚烧4天4夜的美军准航母“好人理查德”号,就是船上的水手为了泄愤,故意放火。美军核潜艇“迈阿密”号同样也是美军士兵为了早点下班而故意纵火等等。
关于国际空间站被认为“钻孔”事件,无疑为我国航天敲响了警钟。我国空间站建成之后,尤其是2024年国际空间站退役后,我国天宫空间站将成为唯一的轨道空间站,到时候我国会与国际 社会 进行多项合作。那么,发生在国际空间站上的“人为破坏”,很可能也会出现在我国的空间站上。因此,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必须慎之又慎,防止别有用心的合作方,故意破坏中国空间站行为。
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发射失败,宇航员是怎样从5万米高空逃生的
根据新闻消息称俄国航天员阿列克谢·奥夫奇宁和美国航天员尼克·黑格的联盟MS-10飞船,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后约119秒后,火箭第一级分离,位于火箭顶端的整流罩被抛下,然而火箭第二级的发动机突然关闭,最后导致飞船载人舱舱与火箭紧急分离,两位航天员在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抛出降落伞着陆,可以说这次的完全逃脱都是依靠他们的反应能力及宇航服中降落伞及时打开。最终鉴定航天员状态良好,目前已被送往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中国航天专家对此表示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无塔逃逸”案例。这样的事件在人类航天史上很罕见,极为危险。专家介绍将航天是一项“高危”活动,尤其在火箭发射阶段风险极大。特别是实施载人飞船发射任务过程中,航天员在不同阶段主要有几种逃生方式。
首先是在火箭发射前,发射塔架上设有紧急滑道,如同一个软管,从塔架上直通地面。一旦发射过程中火箭或飞船出现紧急故障,而此时航天员已经爬上塔架,就可以通过滑道迅速回到地面。据了解,我国目前现役的所有航天员都要经受这项训练。
然后就是在发射阶段,此时飞船受到的最大威胁来自火箭,如果其在发射台起火爆炸、起飞后姿态失控,都会危及航天员生命。细心人可能会注意,发射载人飞船时,火箭顶端有个像天线一样的装置,它就是航天员的另一个“生命通道”——逃逸塔。
这次发生的联盟MS-10飞船事件然后人员安然无恙了,另一方面却让航天界受惊不小。对此事俄罗斯方面正在组建委员会调查事故原因,并宣布暂停所有载人航天飞行。
俄联盟MS-15飞船返回地球 疫情下宇航员或这样出舱
中新网4月17日电 据俄罗斯卫星网17日报道,搭载一名俄罗斯宇航员和两名美国宇航员的俄“联盟MS-15”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已在哈萨克斯坦草原着陆。考虑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宇航员或以简化方案出舱。 据报道,在返回地球前,俄罗斯人奥列格·斯克里波奇卡、美国人安德鲁·摩根和杰西卡·梅尔曾与留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几名宇航员告别。据悉,后者应在国际空间站上待到10月22日。之后,载人飞船与空间站之间的过渡舱关闭。 在返回地球后,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有消息称,考察组成员在出舱后将乘直升机被送往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医生们将在直升机上对宇航员们进行检查,而通常是将宇航员送到专门的帐篷中。 之后将用直升机运往拜科努尔,斯克里波奇卡将从这里乘飞机飞往莫斯科州契卡洛夫机场。而摩根和梅尔应乘地面交通工具,从拜科努尔行驶数小时到克孜奥尔达,以便之后用飞机将其送回美国。 在国际空间站205天的考察期间,考察组接待了两艘美国“龙”飞船和两艘“天鹅座”飞船,以及一艘俄罗斯“进步MS-13”飞船。考察期间完成了创纪录次数的太空行走,在此期间,宇航员们更换了站外的电池,并修理了AMS-02阿尔法磁谱仪。
俄罗斯“加加林”号载人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新华网莫斯科4月7日电(记者耿锐斌)俄罗斯地面飞行控制中心7日发布消息说,以“加加林”命名的俄“联盟TMA-21”载人飞船于莫斯科时间7日3时9分(北京时间7日7时9分)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 运载“联盟TMA-21”载人飞船的俄“联盟-FG”型运载火箭于莫斯科时间5日2时18分(北京时间5日6时18分)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飞船船舱内的俄罗斯宇航员亚历山大·萨莫库佳耶夫担任飞船指令长,俄宇航员安德烈·鲍里先科和美国宇航员罗恩·加兰担任飞船随航工程师。 俄地面飞行控制中心表示,目前飞船状况一切正常,3名宇航员感觉良好。按照计划,宇航员们将在对接完成3小时后打开飞船舱门,并进入空间站。已在空间站值守近4个月的俄宇航员德米特里·孔德拉季耶夫、欧洲航天局意大利宇航员保罗·内斯波利和美国宇航员凯瑟琳·科尔曼已为新同伴准备好了工休场所和丰富的早餐。 6名宇航员将在空间站共同工作一个多月。其间,除了需要完成各项科学试验外,他们还将完成一项特殊使命,即在太空纪念世界载人航天50周年。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驾驶“东方”号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启程,实现了人类的首次太空之旅。 (www.liuxue86.com)
俄乌冲突上升太空
随着俄乌紧张局势的不断升温,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加大了对俄罗斯的制裁力度,而美国对俄罗斯采取的极限制裁已经从经济、能源延伸到了航空航天领域。据悉,目前在距地球400公里高度的轨道中,共有两座空间站正在运行,也就是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空间站。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国际空间站中有7名宇航员在轨工作,但随着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返回地球,就减少到了4名宇航员。
3月30日,美国宇航员马克·范德·海(左)与俄罗斯宇航员彼得·杜布罗夫(右)和安东·什卡普列罗夫乘坐俄罗斯“联盟”飞船从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
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是在美俄激烈博弈的时候返回地球的,不过,俄罗斯也并未因此丢下美国宇航员不管,还是让其随着联盟号飞船返回到了地球。
美俄两国则随之展开了新一轮的交锋。事实上,在西方国家的全方面制裁下,俄罗斯也采取了强势的反击措施。
俄国家航天公司已停止与西方国家联合项目
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不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的时候,俄罗斯也在航空航天领域进行了反制。此前,据新华社报道称,当地时间4月3日,俄国家航天公司总裁罗戈津公开表示,只有西方国家无条件解除对俄制裁,才会恢复在国际空间站等太空项目的正常关系。
罗戈津2日接受俄罗斯国家电视台采访时暗示,西方对俄所施制裁可能会干扰俄罗斯航天器为国际空间站提供货运。他强调,西方伙伴需要国际空间站,而离开俄罗斯,空间站无法得到妥善管理,“因为除了我们,没有人能够向国际空间站输送燃料……只有我们的货运飞船发动机能够修正国际空间站轨道,使其免受空间碎片影响”。
综合西方媒体报道,罗戈津2日晚些时候在个人社交账号写道,他收到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比尔·纳尔逊、欧洲航天局局长约瑟夫·阿施巴赫尔的回信。其中,纳尔逊写道,与俄罗斯航天局的合作应该继续,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与美国当局共同寻求解决方案,特别是关于受到制裁的俄罗斯企业,NASA还拍着胸脯保证,任何出口管制都不会影响到俄罗斯与美国在民用航天领域的合作。
事实上,NASA在俄航天局面前没脾气是有原因的:NASA目前不具备把宇航员送上太空的能力,想上天,蹭俄罗斯的飞船是目前的主要方式。如果俄航天局和美国全面解除合作,国际空间站上的美国宇航员想回地球都难。
不过,罗戈津重申,“只有完全、无条件解除制裁,才有可能全面恢复空间站伙伴之间的正常关系”。他3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出于道德和伦理原因”,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停止了与西方国家的联合项目。该公司不会与向乌克兰当局提供武器和政治支持的国家有任何合作。
美国在太空 探索 领域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人类的载人航天事业始于苏联的东方计划。在1957年成功将人类首颗人造地球卫星 “斯普特尼克1号” 送入太空后,苏联很快开始了 “东方计划”;1961年,加加林顺利进入太空并安全返回,为这一计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美国不甘落后,从1958年到1966年,美国先后开启了“水星计划” 和 “双子座计划”,实现了将美国人送入太空以及进行太空行走的愿望。1969年7月21日2点56分 (UTC) ,阿姆斯特朗走下阿波罗11号登月舱的舷梯,将人类的足迹印到月球表面,美国在太空争霸中反超苏联。阿姆斯特朗登月也刺激了美国的太空探测野心,美国此后开始频繁发射火箭进入太空。但随着太空探测项目越来越频繁,NASA有点吃不消了:上去一次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就没了,NASA开始考虑研制出一种可以重复利用的航天飞机,这样可以大幅降低上天的成本。
在美国经济低迷财政赤字导致银根紧缩的2010年,NASA遵从民主党对太空 探索 的预期,进行更有野心的火星 探索 项目,于是一直耗费着天文数字资金的航天飞机项目被迫中止。美国的航天飞机归零后,NASA的载人航天就开始了蹭俄罗斯飞船的生涯,所以,这次俄航天局一说要取消合作,NASA马上就急眼了:这以后我咋上天呢?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别的替代方案,NASA还得死皮赖脸地求俄罗斯捎他一程,毕竟,国际空间站的建造成本高达1500亿美元,每年的维护成本也高达四五十亿美元,美国承担了大头,这千亿美元真金白银都扔进去了,总不能因为舍不得几千万路费就拉倒了吧?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非得搭乘俄罗斯的飞船?
很简单,便宜,超级便宜。
二零零几年的时候,在美国还花着几亿美元一次的价格送宇航员上天的时代,俄罗斯宇航局的载人航天项目已经对外“出租”了,价格相比美国的航天飞机简直跟不要钱似的:一次太空之旅仅需2000万美元,美国发射一次航天飞机的费用,在俄罗斯可以送一个排的人上天了。
所以,航天飞机项目快结束时,NASA就找到了俄航天局“求合作”,想着花点钱跟俄罗斯共同享用苏联遗留的太空 科技 成果。以俄罗斯的经济条件,NASA志在必得。据官方披露,截至2019年7月,为了送美国宇航员往返国际空间站,NASA累计在“联盟号”购买了70个座位,总金额39亿美元。而本来财政困难的俄罗斯航天局,在NASA的“帮助”下反而越活越滋润,度过了最缺钱的日子。
美媒述评:俄乌冲突或终结“太空关系相对友好”格局
美国《财富》杂志网站3月19日发表题为《乌克兰战争如何重启了俄罗斯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太空竞赛》的文章,作者系特里斯坦·博韦。文章认为,今年2月,就在出兵乌克兰之后不久,俄罗斯暂停了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2029年之前向金星发射探测器的联合任务。随后,在本周早些时候,欧洲航天局官员取消了“火星太空生物学”计划。该项目计划与俄罗斯合作发射一辆寻找外星生命的火星车。
现实是,政治在太空中已经并且将继续发挥巨大作用。芝加哥大学的 历史 学家乔丹·比姆重点研究太空技术和 探索 历史 。他说:“太空不是个乌托邦式的变革性的地方。我们地球上的所有问题都会在太空复制或者放大。”
自从俄罗斯出兵乌克兰以来,西方 社会 一直孤立该国,对它实施了经济制裁,许多西方企业撤出了俄罗斯。西方航天机构纷纷效仿,为俄罗斯航天机构制造了一种痛苦的新现实。近年来,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事实上是依靠与西方的伙伴关系来获得运营和扩张的财政资源。
在过去二十年里,全球的太空关系相对友好。国际空间站是1998年启用的在轨研究实验室,被认为是多国合作和无关政治的科学研究的里程碑,甚至在2014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国际空间站由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和加拿大航天机构共同运营。它将在2031年之前的某个时候退役。
虽然太空站并非任何一个国家所有,但俄罗斯负责的轨道部分对整个太空站的导向控制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俄罗斯航天机构屡次遭遇制裁。去年6月,罗戈津就曾表示,如果美国不取消对俄罗斯“进步”火箭航天中心和俄罗斯中央机械制造研究所的制裁,俄罗斯将在2025年退出国际空间站合作项目,并将建造自有空间站。
德媒文章:西方对俄制裁将严重影响国际太空合作
德国《我们的时代》网站近日发布题为《合作受到干扰》的文章,作者为德国的共产党前副主席、德国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和柏林莱布尼茨科学学会成员尼娜·哈格尔,文章认为,在乌克兰爆发的冲突以及对俄罗斯日益严厉的制裁也影响到俄罗斯的民用太空旅行。不仅在高技术的进口方面,而且这种情况正在对太空研究和太空旅行的国际合作产生首波严重影响。
在2月24日宣布第一波制裁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将其整个团队从法属圭亚那的库鲁火箭发射场撤出。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未来将不再从那里进行任何发射。另外,今年所有带有“西方”的外国有效载荷的俄罗斯火箭(例如来自美国“一网”卫星的火箭)的发射也已被取消。另一方面,欧洲航天局现在已经终结了“Exomars”,这是一项计划已久的火星飞行联合项目,俄罗斯应为此提供着陆器。德国宇航中心也暂时中止了与俄罗斯同事的合作。迄今为止,已开展合作的一些研究项目尤其受到影响。此外,不应再与俄罗斯的相关机构开展新的项目或倡议。
同样令人愤慨的是,由于俄乌冲突,甚至以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命名的美国太空基金会的一项活动也被重新命名:因为加加林是俄罗斯人。
图谋不轨,美欲借俄乌冲突强化太空霸权
事实上,俄乌冲突中所有军事行动的背后,几乎都有各方太空力量博弈对抗的影子。虽然美国一直避免直接“下场”同俄罗斯进行“面对面”交锋,但其一直为乌提供太空信息支援。此外,美国还让盟友中断同俄罗斯的航天 科技 合作,并对俄航天产业实施制裁。有评论指出, 这些举动暴露出美国的图谋不轨——欲借俄乌冲突之机推进太空战略、强化太空霸权。因此也有忧虑认为,美俄新一轮太空争霸将开启。
实际上,在俄罗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的第二天,在美国军方授意下,美国麦克萨技术、黑色天空等公司就持续向乌提供俄军兵力调动卫星影像;美国鹰眼360公司通过监测GPS干扰定位俄军装备部署;美国太空 探索 技术公司不仅为乌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还向其输送了大量“星链”卫星通信终端。这次冲突,俄军多名高级军官阵亡。外界猜测,这与美国公司将大数据支撑下的人脸识别技术与乌方共享有关。
此次俄乌冲突中,美国以保障盟友安全为由,一边在乌克兰大肆开展军事情报支援和信息战活动,一边敦促欧洲国家升级换代武器装备系统、加速推广新的军事数据接口标准。这些举措无疑都在试图将欧洲国家紧紧捆绑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战车上。
同时,俄乌冲突发生后,美国在半导体、电信、导航、激光、微电子和传感器等尖端技术领域对俄罗斯发起制裁,其目的之一就是限制俄太空技术发展。此外,由于美国煽风点火,俄欧关系恶化,双方几乎中断了航天领域的所有国际贸易合作,而美国则趁机抢走了欧洲的大量卫星发射订单。可以预见,未来欧洲在太空领域对美国的依赖将有增无减,世界航天发展格局很可能因此发生改变。
俄罗斯愿与中国深化航天合作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总裁罗戈津在接受CGTN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和中国可以共同为天宫轨道站建造模块。他指出,俄罗斯和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可以一起”行动。罗戈津说:“要成为太空朋友,首先必须是地球上的朋友,而俄罗斯和中国是地球上的朋友。”他补充说,双方可以讨论共建模块。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评论道,经历了四代空间站的建设,俄罗斯在建设空间站、管理空间站和开展科学实验方面都是非常有经验的。虽然中国的空间站即将要建成了,但是如果有俄罗斯科学家参与的话,应当说是强强联合,会使中国的空间站建设更上一层楼。中俄应该更加密切合作。因为航天事业,特别是深空探测,这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应当是由各国发挥自己的优势、优势互补,联合起来进行。无论是从技术的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考虑,强强联合都是最好的。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总裁罗戈津表示,俄中建立月球站项目的关键方面是合作伙伴的平等。缺乏这种平等是俄罗斯退出美国“门户”项目以创建国际载人绕月站的主要原因。
俄罗斯航天史上哪的人坠机
卫星发展史第一章 世界航天发展简史探索浩瀚的宇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梦想。我国在远古时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公元前1700年,我国有"顺风飞车,日行万里"之说,还绘制了飞车腾云驾雾的想像图。外国也有许多有关月亮的美好传说。自从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来,到1990年12月底,前苏联、美国、法国、中国、日本、印度、以色列和英国等国家以及欧洲航天局先后研制出约80种运载火箭,修建了10多个大型航天发射场,建立了完善的地球测控网,世界各国和地区先后发射成功4127个航天器。其中包括3875个各类卫星,141个载人航天器,111个空间探测器,几十个应用卫星系统投入运行。目前航天员在太空的持续飞行时间长达438天,有12名航天员踏上月球。空间探测器的探测活动大大更新了有关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文方面的知识。到上世纪末,已有5000多个航天器上天。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航天活动,利用航天技术成果,或制定了本国航天活动计划。航天活动成为国民经济和军事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它以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基础,汇集了20世纪许多工程技术的新成就。力学、热力学、材料学、医学、电子技术、光电技术、自动控制、喷气推进、计算机、真空技术、低温技术、半导体技术、制造工艺学等对航天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些科学技术在航天应用中互相交叉和渗透,产生了一些新学科,使航天科学技术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航天技术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一、 火箭技术火箭技术推动了人类航天发展的历史。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火箭是在火药发明之后中国人发明的。早在公元1000年宋朝唐福献应用火箭原理制成了战争武器,13世纪初传到外国。传说在14世纪末,中国有个学者万户在坐椅背后安装47支当时最大的火箭,两手各持大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升空。但是一声爆炸之后,只见烟雾弥漫,碎片纷飞,人也找不见了。为纪念这位世界上第一个试验火箭飞行的勇士,月球表面东方海附近的一个环形山以万户命名。18世纪,印度军队在抗击英国和法国军队的多次战争中曾大量使用火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由此推动了欧洲火箭技术的发展。曾在印度作战的英国人康格雷对印度火箭作了改进。他确定了黑火药的多种配方,改善了制造方法并使火箭系列化,射程达3公里。这些初期火箭的原理成了近代火箭技术的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代火箭技术和航天飞行发展起来,先驱者的代表人物有前苏联的齐奥尔科夫斯基,美国人戈达德和德国奥伯特。齐奥尔科夫斯基毕生从事火箭技术和航天飞行的研究。在他的经典著作中,对火箭飞行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论证,最早从理论上证明用多级火箭可以克服地心引力进入太空。他建立了火箭运动的基本数学方程,奠定了理论基础。他首先提出了使用液体推进剂火箭某�椋���硕潭痰?0年就实现了。他预想到现代火箭的真实结构,并论述了关于液氢-液氧作为推进剂用于火箭的可靠性,设想用新的燃料(原子核分解的能量)来作火箭的动力。他具体地阐明了用火箭进行航天飞行的条件,火箭由地面起飞的条件,人造地球卫星及实现飞向其他行星所必须设置中间站的设想。他还提出过许多的技术建议,如建议用燃气舵控制火箭,用泵来强制输送推进剂,以及用仪器自动控制火箭等,都对现代火箭和航天飞行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戈达德博士在1010年开始进行近代火箭的研究工作。他在1919年的论文中提出了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指出火箭必须具有7.9km/s的速度才能克服地球的引力。他认识到液体推进剂火箭具有极大的潜力,1926年3月他成功在研制和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火箭,飞行速度103km/h,上升高度12.5米,飞行距离56米。奥伯特教授在他1923年出版的书中不仅确立了火箭在宇宙空间真空中工作的基本原理,而且还说明火箭只要能产生足够的推力,便能绕地球轨道飞行。同齐奥尔科夫斯基和戈达德一样,他也对许多种推进剂的组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真正的近代火箭的出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法西斯德国。早在1932年德国就发射A2火箭,飞行高度达3公里。1942年10月发射成功V-2火箭(A4型),飞行高度85公里,飞行距离190公里。V-2火箭的发射成功,把航天先驱者的理论变成现实,是现代火箭技术发展史的重要一页。1945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前苏联俘虏部分德国火箭技术人员,缴获了几枚V-2火箭和有关技术资料。在此基础上,1947年前苏联仿制V-2火箭成功。1948年自行设计了P-1 火箭,射程达300公里。1950年和1955年又先后研制成P-2和P-3火箭,射程分别达到500公里和1750公里。1957年8月,成功发射两级液体洲际导弹P-7,射程8000公里,经过改装的P-7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quot;人造地球卫星1号",从而揭开了现代火箭技术新的一页。前苏联由于发射多种航天器的需要,先后研制成功"东方"号、"联盟"号、"宇宙"号、"质子"号、"能源"号等多种型号的运载火箭,可将100多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二战后,美国俘虏了以冯·布劳恩为首的德国火箭专家,缴获了100余枚V-2火箭。美国陆军在布劳恩的帮助下于1945年发射了V-2火箭,1949年开始研究"红石"弹道导弹,1954年制定人造卫星计划,1958年2月1日"丘辟特"C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为发射多种航天器的需要,先后研制成功"先锋"号、"丘诺"号?quot;红石"号、"侦察兵"号、"大力神"号和"土星"号等运载火箭。中国于1960年11月5日第一枚近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我国有"长征"号(CZ)系列运载火箭,主要有CZ-1、CZ-2、CZ-3、CZ-4四种基本型运载火箭和CZ-1D、C(CZ-2C)、CZ-2C/SD、CZ-2D、CZ-2E、CZ-2F、CZ-3A、CZ-3B、CZ-4B等几种改进型。1990年4月7日,中国CZ-3 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长征火箭成功地进入了国际商业发射卫星的行列,至今已将27颗外国卫星发射上天。法国从50年代开始自行研制探空火箭和导弹,并在此基础上研制"钻石"号运载火箭。1965年11月至1967年2月,法国"钻石"号火箭将A-1、D-1人造卫星送入太空。法国积极推动西欧国家联合发展欧洲航天事业,它是欧洲空间局的主要成员国,并承担"阿里安"号运载火箭的大部份研制工作。欧空局正式成员国有比利时、丹麦、法国、联邦德国、爱尔兰、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和英国;非正式成员国有奥地利和挪威;加拿大为观察员国。由欧空局研制的"阿里安"1号运载火箭于1979年12月24日首次发射成功。迄今已研制有"阿里安"1-5号五种基本型和多种改进型火箭。"阿里安"4号为欧空局主要运载工具,至今已发射80余次,失败7次,成功率在世界商用卫星运载工具中名列前茅。日本自1963年开始研制"谬"系列固体运载火箭,共有4代。1970年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决定引进美国"德尔它"号运载火箭技术,以发展本国的N号运载火箭。1975年9月,日本首次用N-1火箭成功地发射了"菊花"1号技术试验卫星。1994年试验成功带有氢氧燃料装置的N-2火箭。印度自行研制成功运载火箭系列SLV,ASLV,PSLV和GSLV。2001年4月同步轨道卫星运载火箭GSLV发射成功。此外,还有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印度、巴西、以色列、韩国、朝鲜等国均有利用本国制造或租用他国运载火箭来发射人造卫星的能力。二、卫星时代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设想早在1945年就在美国出现,美海军航空局已着手研究一种把科学仪器送入太空的卫星,次年美国陆军航空局在审?quot;兰德计划"的一项类似的研究报告中,就有"实验性环球空间飞行器"的初步设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一系列大功率运载火箭的发展,为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用"卫星"号运载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卫星呈球形,外径0.58米,外伸4根条形天线,重83.6公斤,卫星在天上正常工作了三个月。同年11月3日,前苏联发射了第二颗卫星,卫星呈圆锥形,重508.3公斤,这是一颗生物卫星,除了利用小狗"莱伊卡"作生物试验外,还有于探测太阳紫外线,X射线和宇宙线。按照今天的标准衡量,前苏联的第一颗卫星只不过是一个伸展开发射机天线的圆球,但它却是世界第一个人造天体,把人类几千年的梦想变成现实,为人类开创了航天新纪元。人造地球卫星出现之后,60年代前苏联和美国发射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卫星、技术实验卫星和各类应用卫星。70年代军、民用卫星全面进入应用阶段,并向侦察、通信、导航、预警、气象、测地、海洋和地球资源等专门化方向发展。同时各类卫星亦向多用途、长寿命、高可靠性和低成本方向发展。80年代后期新起的单一功能的微型化、小型化卫星是卫星发展上的新动向,这类重量轻、成本低、研制周期短、见效快的小型卫星将是未来卫星的一支生力军。除美、苏外,中国、欧洲航天局、日本、印度、加拿大、巴西、印尼、巴基斯坦等国都拥有自己研制的卫星。为什么经过短短的三十多年,航天活动取得了如此迅速的发展呢?除了美、苏搞空间军备竞赛发射了大量的军事应用卫星外,主要是人类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航天技术的应用。航天活动大大扩大了人类知识宝库和物质资源、给人类日常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航天活动大大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农业的向前发展。三、空间探测空间探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太阳系的起源、演变和现状;通过对太阳系内的各主要行星及其卫星的比较研究进一步认识地球环境的形成和演变;了解太阳系的变化历史;探索生命的起源和演变。空间探测器实现了对月球和行星的逼近观测和直接取样探测,开创了人类探索太阳系内天体的新阶段。月球探测:月球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卫星,自然成为空间探测的第一个目标。直接考察月球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地-月系统的起源,月球是未来航天飞行理想的中间站和人类进入太阳系空间的第一个定居点。美国和前苏联自1958年至1976年8月共发射过83个无人月球探测器,其中美国36个,前苏联47个。此后,美、苏再也没有发射过无人月球探测器。1990年1月日本发射了一颗月球探测器,成为第三个向月球发射探测器的国家。探测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182公斤)进入大椭圆轨道,在地-月系统中飞行,另一部分(11公斤)在月球轨道上飞行。日本还计划在1996年2月发射一颗重550公斤(含推进剂190公斤)的月球-A探测器。月球探测已经实现的主要方式有:(1)在月球近旁飞过或在其表面硬着陆,利用这个过程的短暂时间探测月球周围环境和拍摄月球照片;(2)以月球卫星的方式获取信息,其特点是探测时间长并能获取较全面的资料;(3)在月球软着陆,可拍摄局部地区的高分辨率照片和进行月面土壤分析。1999年7月31日,为了确证月球上到底有没有冰,美国"月球"勘探者号进行了飞行器撞击月球实验。行星和行星际探测 人类长期借助于天文望远镜观测行星表面的细节,发现了土星光环、木星卫星和天王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陆续发现了海王星和冥王星;借助于近代照相术、分光术和光度测量技术对行星表面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人们在地面隔着大气层观测行星,已经不能满足对行星的深入研究。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为行星和行星际空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自1960年至1978年美、苏和西德共发射了63个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其中美国23个,前苏联38个,西德2个。采用的探测方式有:(1)从行星附近飞过拍摄照片,测定它们的辐射和磁场;(2)在行星表面硬着陆,直接探测行星大气;(3)绕行星飞行,成为行星的人造卫星;(4)在行星上软着陆,对行星表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测。1960年3月发射了第一个行星际探测器"先驱者"5号,进入了一条0.8~1.0天文单位的椭圆日心轨道,测量了行星际磁场、行星际粒子和太阳风,探测表明太阳风像喷水池螺旋形喷水图形;发现地球磁场在向着太阳的一面被太阳风压缩,另一面至少延伸到500万公里远。1962年8月发射的"水手"2号成功地飞过金星,发现金星没有磁场和辐射带。1970年8月发射的"金星"7号第一次降落金星表面,探测表明金星表面温度为475℃,压力为90±15个大气压。多次探测表明金星有稠密的大气层和厚厚的云层和频繁的闪电,发现金星大气中二氧化碳占97%,氮气占1%~3%,,水气占0.1%~0.4%。1964年11月发射的"水手"4号飞过火星,探测表明火星没有辐射带和磁场,测量到火星电离层的特性和大气密度垂直分布,火星表面大气压不到海平面大气压的百分之一,照片表明火星上的环形山与月球相似。1975年8月发射的"海盗"1号第一次在火星上着陆成功,探测表面火星大气中尘土含量很高,火星大气本身二氧化碳占95%,氮占2.7%,还有微量的氩、氧和水汽;对火星土壤分析表明,硅占15%~20%,铁占4%,还有少量的钙、铝、硫、钛、镁、铯和钾。1973年11月发射的"水手"10号,同水星相会的探测表明,水星有极稀薄的含有微量氩、氖和氦的大气,只有地球大气的一万亿分之一;水星表面温度在510℃~-210℃之间;水星有磁场,强度是地球磁场强度的百分之一,照片表明水星有密密麻麻环形山。1972年2月和1973年4月发射的"先驱者"10号和11号发现木星的辐射带强度是地球辐射带强度的10000倍,而且它的脉动磁场延伸到土星附近,发回了木星和土星云量的图像,有关土星主外光环很有价值的资料,它们通过小行星带时没有受到损害,它们最终将飞出太阳系进入恒星际空间,它们带有会被地外文明世界理解的信息牌。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美欧联合研制的"哈勃空间望远镜"于1990年4月发射升空,这项计划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十年间进行了10多万次的天文观测,观测了大约13670个天体,向地球发回了黑洞、衰亡中的恒星、宇宙诞生早期的"原始星系"、慧星撞击木星以及遥远星系等许多壮观图像,为近2600篇科学论文提供了依据。这是人类空间天文观测工作的一个里程碑。1997年7月4日,美国"探路者"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表面安全着陆,并释放出一辆火星?quot;漫游者"号,第一次拍摄到火星的彩色三维立体图像,传回地球大量的火星表面的照片。四、载人航天载人航天在航天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尽管航天器携带装置精确、灵敏度高、能自动观察、操作、储存、处理数据,但它们不能代替人的思维。初期载人航天器一方面研究航天技术,另一方面进行生物学和医学试验,研究航天员在长期失重条件下的反应,航天员在密闭舱中的工作能力,航天器对接时和走出航天器时的人的生理反应。前苏联自1961年4月到1970年9月共发射了17艘载人飞船("东方"号6艘、"上升"号2艘?quot;联盟"号9艘)。1965年3月航天员在"上升"号上第一次走出飞船,1966年1月两艘"联盟"号飞船第一次在轨道上交会对接,并实现两个航天员从一艘飞船向另一艘飞船转移。1971年到1982年发射了7艘重量为18~20吨的"礼炮"号空间站,截至1985年还发射了27艘载人飞船("联盟"T号、TM号)和25艘无人飞船("进步"号)用作天地往返运输系统。1986年发射了"和平"号空间站,这是未来永久性空间站的核心舱,将于90年代建成由7个舱组成的大型空间站。俄罗斯计划21世纪前期发射无人和载人火星飞船以及建立载人月球基地。设计寿命为五年的"和平号"空间站运行了十五年,于2001年3月23日13时59分安全地坠落在南太平洋海域。美国自1961年5月至1966年11月发射了16艘载人飞船("水星"和"双子星座")。"水星"和"双子星座"计划是载人登月飞行目标"阿波罗"计划的头两个阶段。1965年6月"双子星座"飞船上的航天员第一次步入太空,1966年3月"双子星座"-8号和"阿金纳"飞行器在轨道上第一次成功地实现对接,此后,"双子星座"飞船系统进行过多次交会和对接。1967年至1972年共发射了14次"阿波罗"飞船(其中3次无人飞行,3次载人绕月飞行,6次载人登月飞行,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1973年发射了"天空实验室"并和"阿波罗"飞船进行过对接。1969年尼克松政府宣布70年代研制载人航天飞机,1984年里根政府宣布90年代建立永久性载人空间站。1993年9月美俄二国达成协议,合作建造一个有16国参加的国际空间站,2006年完成。2001年5月,美国宇航发烧友蒂托进入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遨游8天,成为地球旅客航天游第一人。另一方面,美国和俄罗斯关于载人火星飞行的计划正在悄悄进行之中。二、三十年以后,人类就可能登上红色的行星--火星。1999年11月20日,长征二号乙火箭发射"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上天,11月21日飞船顺利回收,我国航天技术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中国航天员遨游宇宙的日子已经不远了。第二章 中国航天发展简史一、 中国是火药和火箭的故乡自古以来,人类就向往着飞向太空,遨游宇宙。这个美好的理想,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变成现实。一九五七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揭开了航天活动的序幕。这以后的二十多年中,世界各国把数以千计的各种航天器送往宇宙空间,航天技术迅速从科学技术试验进入实用和商品化阶段,它在经济、科学、文化、军事上取得的巨大社会效益,使航天工业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我们伟大祖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火药,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还是古代火箭的故乡。在宋朝,我国就制成了用火药推进的世界上最早的火箭。我国古代火箭的推进系统,是在竹筒或纸筒中装满火药,筒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筒侧小孔引出药线。点火后,火药在筒中燃烧,产生大量气体,高速向后喷射,产生向前推力。这就是现代火箭发动机的雏型。作为武器用的古代火箭,箭杆的顶端装有箭头,起杀伤作用;尾端装有箭羽,起稳定飞行作用。这种古代火箭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为现代火箭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国明朝发明的一种武器“一窝蜂”火箭,一次能发射32支火箭,杀伤力较大,当时已经用于战争。明朝发明的另一种用于水战的武器“火龙出水”,达到了更高的技术水平。“火龙”有龙身、龙头和龙尾。龙体内装有神机火箭数枚,龙体外周装有4个火药筒。发射时,先点燃龙体外的4个火药筒,推进“火龙”飞行,继而点燃龙体内的数枚火箭再度加速。通过多枚火箭联用和“两级”火箭接力。火箭可在水面上飞行数里远。我国古代这种“多能”火箭的设计思想,是很富有创见的。几百年后,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火箭列车原理,建立了现代多级火箭的理论基础。这说明,现代火箭技术渊源于古代火箭。在人类漫长的航天征途中,古代火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我国古代,不仅有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有《山海经》、《帝王世纪》上记载的“飞人”、“飞车”的传说,而且有勇于试验空中飞行的开拓者。据传,在明朝(十四世纪末),有一位称“万户”的学者,用几十支火箭捆绑在椅子后面,自已坐在椅子上,手拿两个大风筝,叫人把火箭点燃,使自己飞上天去。“万户”的试验虽然失败了,但他表现了惊人的胆略和非凡的预见。为了纪念这位世界上火箭飞行的先驱,苏联科学家把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万户火山口”。我国古代火药、火箭技术的发展,其时间之早,技艺之高,在世界各国遥遥领先。十三世纪之后,随着商船的往来和蒙古族的西征,火药、火箭技术才逐渐传入欧洲,并对后来西方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十世纪初,在欧美科学家的努力下,现代火箭技术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当苏、美开始发展导弹、火箭技术的时候,处在战争状态下的旧中国,战火连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千疮百孔。科学技术力量十分薄弱,人员研究场所、设备、仪器和资金极端缺乏,一些新发展的科学技术完全无法进行。对于发展现代火箭技术,更无从谈起,总而言之在尖端技术方面,旧中国给我们留下的完全是一张白纸。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自一九五六年以来,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常的领导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建和发展了自己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志气和能力。二、 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在五十年代中期,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并以国防科研、工业机构为主,重点发展弹道式地地导弹,以建立我国独立的战略反击力量,也为发展运载火箭技术打下物质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以中国科学院为主,首先以研制探空火箭开路,开展高空探测活动,同时开展人造地球卫星有关单项技术的研究和测量、试验设备的研制,为发展我国航天器技术和地面测控技术作了准备。到了六十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及其运载火箭研制工作的全面开展,这两条战线的工作开始结合起来,整个航天工程体系集中到国防科研、工业部门,在国家的统一规划、统一指挥下,航天技术便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一) 下决心发展火箭技术五十年代,世界上几个主要大国已经进入了所谓“原子时代”和“喷气时代”,航天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当时我国还处在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威胁之下。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必须拥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摆脱不了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因此,在制定十二年科学规划中,国家把国防现代化建设摆在突出的地位,把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等列为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专门听取了我国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意见。如一九五六年四月,周恩来总理曾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听取了刚回国不久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关于在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党中央果断作出了发展导弹技术的决策。一九五六年四月,国家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简称航委),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王士光、王净、安东、刘亚楼、李强、钱志道、钱学森等为委员,负责领导我国导弹和航空事业的发展建设。五月,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了聂荣臻主任代表航委提出的《建立我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确定由航委负责组建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国防部第五局)和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九五六年十月八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钱学森任院长),正式宣布成立。这是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奠基的历史性纪念日。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后,我国导弹、火箭技术究竟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聂荣臻副总理在向中央的报告中指出:我国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批准了这个方针。这就是国防部五院的建院方针。三十年中,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导弹、航天事业战胜了重重困难,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了缩短我国导弹技术起步阶段的摸索过程,我国政府曾就建立和发展我国导弹技术同苏联政府举行谈判,苏方只同意接收50名火箭专业留学生和提供两发供教学用的P-1模型导弹(即苏联仿制的德国V-2导弹),以及相关的资料和设备,也派来专家。大多数苏联专家热情帮助,在导弹的仿制和研制基地建设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赫鲁晓夫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全部专家。但这更激起了我国导弹研制人员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做好仿制P-2导弹的工作。1960年9月,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运载工具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近程导弹。这是打基础、上水平的阶段。六十年代中期,航天事业在奠定基础之后,进入了从仿制到自行研制,从初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一九六四年六月,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成功地进行了发射试验,揭开了我国导弹、火箭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一九六六年十月,用我国独立设计生产的中近程导弹投掷国产原子弹,进行两弹结合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导弹核武器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在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之后,我们不失时机地展开多种新型火箭的研制,突破了很多关键性技术。一九七O年、一九七一年,我国独立研制的两级中远程火箭和第一枚远程火箭相继进行飞行试验,取得基本成功。八十年代第一个年头的春天,我国的远程火箭从西北导弹发射基地呼啸而起,划破万里长空,准时正点精确命中南太平洋海域目标。这次发射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大型液体燃料火箭技术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与此同时,我国固体燃料火箭的研制也在迅速进展。一九八二年十月,我国首次成功地进行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一九八八年九月,我国又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核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火箭的试验。在公海上进行的这两次成功发射表明,我国现代火箭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潜艇水平发射火箭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了这种新技术。回答者:zhangwen0809 - 助理 三级 5-10 05:38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感谢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
俄“进步MS-19”货运飞船结束任务后在南太平洋坠毁,此举目的是什么
此举的目的就是自爆坠毁,就直接销毁就可以了。根据最新的这个数据,可以看到目前这个货运飞船在接受了任务之后进入到大气层,那些没有燃尽的飞船构建,就已经坠入到了太平洋非航水区域当中。说白了这个就是一种消耗的货运飞船,也就是一次性的飞船,在使用完毕之后难道还要把它给弄回来吗?肯定是直接坠毁。
结束任务了,这是一次性飞船
目前对于俄罗斯的进步号货运飞船来说,它的任务结束了就会直接消耗。这是一种消耗型的货运飞船,说白了就是一次性的,它使用的是一次用完就直接坠毁了的,而不是反复利用的那种。这个飞船的体积只有7.6立方米,能够装载2.56吨货物,除了不能载人之外,其他的都能够装。
在完成的任务之后,就直接进入到太平洋
一般情况来说,进步号飞船和俄罗斯的其他飞船将会在一块搭配,将会完成每一次送往国际空间站的这个快速任务,不管是设备、物资还是生活补给都能够装。飞到国际飞船之后,当宇航员把新货搬走之后,就把这个没用的垃圾全部都塞入到其中,然后就让这个完成任务的飞船直接坠毁就行了。
这是一次性飞船,肯定是直接坠毁
宣传这是一次性的飞船,大概也就停留在空间站194天左右,不时的还会把这个空间站给推动一下推入正规老老实实的在旁边呆着。说白了这是一个一次性的飞船,等到自己被塞满垃圾之后,然后再飞往太平洋,没烧干净的就燃烧自己吧,最后扑通一声掉入到大洋当中客死他乡。所以这就是一个一次性的飞船,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如果没有它的话,哪里有空间这样的调研呢?。
更多文章:
oppor9s手机忘记锁屏密码(OPPOR9s忘了锁屏密码怎么解锁)
2024年5月15日 16:50
gt720m可以玩什么游戏(NVIDIA GeForce GT 720M这个能不能玩CF好不好)
2024年6月10日 19:30
zoo for zotero(Zotero使用指南04:群组功能)
2024年10月22日 01:30
汇聚交换机与接入交换机的区别(SMB交换机、接入交换机、汇聚交换机还有核心交换机,他们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2024年4月9日 17:00
中兴a31ultra现在价格(中兴ultra40航天版什么时候降价)
2024年7月6日 13:10
cpu g860参数(G860的CPU怎么样配华硕P8H61的主板兼容吗)
2024年9月29日 02:30
步步高k119手机(步步高K119的密码是什么就是那个可以设置所有来电的那种)
2024年5月14日 12:00
华硕a43sj参数(华硕A43Si5 2450处理器4G内存610M+集显)
2024年9月17日 00:00
联想平板电脑黑屏打不开怎么办(平板电脑待机后黑屏无法唤醒怎么办)
2024年4月6日 16:00
sony台湾官网(台湾索尼唱片(SONYBMG)的联系方式)
2024年11月2日 0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