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月市值蒸发超3000亿!“火锅茅”海底捞缘何跌落神坛?海底捞打折必须都是大学生吗
本文目录
- 8个月市值蒸发超3000亿!“火锅茅”海底捞缘何跌落神坛
- 海底捞打折必须都是大学生吗
- 作为疫情“最惨”餐饮行业龙头,海底捞靠什么撑住1700亿市值
- 市值跌去3297亿元!海底捞为何会遭遇“中年危机”
- 海底捞可以加盟吗
- 海底捞市值56天跌2000亿,为何会造成这样的局面
- 市值蒸发3300亿,亏损超2亿,“衰退”的海底捞未来将何去何从
- 海底捞市值
- 亏损2.97亿,市值蒸发3300亿!海底捞已经捞不动了,折射出什么
- 海底捞上市了吗
8个月市值蒸发超3000亿!“火锅茅”海底捞缘何跌落神坛
作者 |吴楠 主编 |谷越
导读:
曾在2020年期间股价“逆流而上”的海底捞(06862.HK),却在2021年国内疫情缓解之后走上了下坡路,短短8个月时间市值蒸发了3124亿港元。是什么原因造成海底捞股价的高台跳水?它又能给其他餐饮企业什么警示?
2018年9月26日,创立了24年的海底捞(06862.HK)在香港成功上市,上市第一天市值便突破千亿港元。
2019年,海底捞凭借优异的业绩,股价一路高歌猛进,并顺利将创始人张勇推上了当年新加坡首富的宝座。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海底捞营收、利润大幅下降,但资本市场的“抱团”共识却让“火锅茅”的市值跃升上了新的台阶,海底捞市值一举突破了3000亿港元的大关,令张勇得以蝉联新加坡首富。
2021年2月份是海底捞的巅峰时期,市值最高暴涨至4682亿港元。
然而,曾在2020年期间“逆流而上”的海底捞,却在2021年国内疫情缓解之后走上了下坡路,股价从2月16日的85.779港元,跌至10月12日的28.55港元(截至财熵发稿时数据),短短8个月时间市值蒸发了3124亿港元,张勇夫妇也因此跌落新加坡首富的位置。
伴随着股价大跳水的,还有海底捞的管理层地震。8月24日晚间,海底捞发布公告称,公司的两位董事,也是当年海底捞创始人的舒萍及施永宏双双辞任,引发市场热议。
以“服务”出名的海底捞,如今连投资者和自己人都“服务”不了。海底捞今日之境况,到底是疫情“后遗症”影响?还是另有隐情?财熵试图从海底捞的发展 历史 、经营模式、扩张路线中探寻其“跌落神坛”之轨迹。
1994年,一位当过电焊工、开过麻辣烫店的年轻小伙子一分未出,凭借着“信任”二字,拉拢了另外三名共出资8000元的“好友”合伙创业,在四川简阳县城支起了四张桌子,卖起了川味火锅。
这家火锅店,就是后来成为餐饮界神话的海底捞的雏形;而这个年轻小伙子,就是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另外三名好友分别是他的妻子舒萍、他的同学施永宏以及施永宏的太太李海燕。
四人兢兢业业,凭借着出色的服务态度以及前沿式的门店包装,让海底捞在简阳站稳了脚跟。但张勇的野心并不局限于简阳这个小城市。1999年,张勇力排众议,选择在西安开设第二家海底捞分店。尽管后来海底捞在西安打响了名声,但开设之初因管理不当导致业绩亏损,四名合伙人之间产生嫌隙。到了2004年,张勇打算进军北京的提议被其余三人否决之后,裂痕彻底暴露。
2004年,张勇让自己的太太舒萍和施永宏的太太李海燕先后“下岗”。少了这两人的“阻碍”,施永宏的意见显得“无足轻重”,张勇成功实现了进军北京的梦想,并通过复制当初的“流量密码”——变态服务,让海底捞在北京混得风生水起。
此后3年,张勇一边在北京、上海等地扩张门店,一边开始布局产业链上游,为实现标准化生产铺路。然而就在2007年海底捞慢慢步入正轨之际,张勇却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让施永宏退出了公司的日常管理;同时以原始出资额的价格,从施永宏夫妻手中购买了18%的海底捞股权。至此,张勇夫妇以68%的持股比例,成为海底捞的绝对控股股东。
如今海底捞的商业版图已经扩张到全国,甚至已经走出了国门。回过头来看,是张勇的“野心”和“狠心”成就了海底捞。有意思的是,张勇对施永宏“强盗似的豪夺”折射出了他无情的一面,但是海底捞能够走到今天,依靠的却是张勇近乎“卑微式”的服务理念。
在海底捞,有两句非常著名的张勇语录,一句是“客人是一桌一桌抓的”,另一句是“员工是一个一个吸引的”。这两句话,也成为了海底捞不可复制的“财富密码”。
火锅,作为一种脱离厨师的特殊中式餐饮,因为其方便快捷的烹饪方式而备受大众喜爱,但也同样因为如此,火锅店的门槛极低,同质化很严重。在口味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如何才能留住消费者的心?
张勇在创立海底捞之初便摸索出了答案——用超出一般人想象的服务感动客人、吸引客人。比如在顾客等餐时帮忙擦鞋、拎包、美甲,给客户带孩子、送酱料等,这些“变态”的服务方式,令海底捞在简阳县城一众火锅店中杀出重围。
之后的海底捞如法炮制,通过延续和创新的方式,将“差异化+极致化”服务战略贯彻到底,从而建立起了特殊的“口碑营销”:线下通过消费者口口相传的方式吸引潜在客户,线上则通过开辟新颖的互动方式在社交网络实现裂变传播。至今,在海底捞过生日,仍是不少年轻人既觉尴尬又忍不住“猎奇”的一种体验。
除了对客户极致热情的服务之外,海底捞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也为人津津乐道。当过服务员的张勇清楚地知道,想要靠服务取胜,离不开海底捞的每一位员工,所以他不仅在待遇方面给予员工高于业内平均水平的标准,在生活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在工作层面也赋予员工足够的权利,比如拥有为客户送菜、打折、免单的“先斩后奏权”。当海底捞把员工视为家人时,员工自然也会为这个家尽心尽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对客户的服务理念和对员工的管理理念,构筑起了海底捞难以被复制的“护城河”。
不过在张勇眼里,海底捞最强的地方,其实是“供应链”。
对于大型连锁餐饮集团而言,供应链的强弱,在某种程度上会成为品牌决胜的关键。而张勇在很早之前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2006年5月,海底捞在成都创立了第一家生产基地,主要用于生产调味料产品,这是公司正式介入火锅供应链的标志。随后几年,海底捞依照上游食材采购、仓储物流、调味品和下游门店装修、人力咨询及其他服务等产业链链条的思路进行全面布局。
在搭建起了一套完整的供应链运营体系之后,海底捞于2011年引入"阿米巴"经营模式,将旗下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拆分为"独立"组织,试图通过扁平化放权管理和独立核算的方式,激励各大子公司自行 探索 利润增长的机会,蜀海集团、颐海国际(01579.HK)、蜀韵东方等子公司在此背景下相继诞生。
目前,海底捞旗下,蜀海集团主要负责食材的供应、储备和运输,蜀韵东方负责门店的装修和翻新,微海咨询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商品定价、品牌营销等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负责为海底捞供应火锅底料、蘸料等产品的颐海国际,早在2016年就先于海底捞登陆香港交易所。
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能够保证食品安全和品质,提高采购和物流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原材料成本,最终实现餐企的标准化进程。而海底捞就是凭借着对成本和流程的高度控制,将商业版图扩大到全国,最终迈进了资本市场。
一口火锅“养出”两家上市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都很罕见。海底捞能够取得如此成就,背后显然离不开掌门人张勇极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遗憾的是,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再精明的人也有犯错的时候。这一次,张勇就踩错了道。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令各行各业遭受严重冲击,其中,极为依赖线下流量的餐饮业首当其冲,不少餐饮企业选择停止扩张甚至主动关闭门店收缩战线。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统计,2020年一季度期间,国内餐饮类企业“注销+吊销”的共计3.2万家,意味着不到4分钟就有一家餐饮企业倒闭。
但在危机之下却总有胆大之人谋求机遇,张勇就是其中之一。
海底捞至今走过27年的 历史 ,在开业20年后(2014年),海底捞的门店数仅为100家左右,5年之后(2019年年末),这个数字飙升到了768家。依靠门店扩张策略,海底捞在过去5年间净利润增长了7.7倍。
尝到了甜头的张勇野心更加膨胀。考虑到疫情期间门店租金容易议价,张勇趁着整个餐饮市场还未恢复元气之际选择“抄底”。单单在2020年,海底捞新增门店数量就达到了544家,同比增幅高达76%。
统计数据显示,由于部分门店倒闭,2020年年末海底捞全球共有1298家门店,其中92.8%位于中国大陆。
如果从股价的走势来看,2020年期间海底捞股价累计上涨近92%,张勇采取的逆势扩张策略似乎很有成效。但从财报上看,逆势扩张带来的隐患已经渐渐显露。
根据海底捞公告显示,2020年海底捞的平均翻台率(表示餐桌重复使用率)为3.5次/天,这个数据明显高于2.97次/天的行业平均水平。但如果纵向对比就会发现,报告期内海底捞的翻台率较前几年下滑明显,2016-2019年,海底捞翻台率分别为4.5次/天、5.0次/天、5.0次/天、4.8次/天。
对于餐饮行业来说,翻台率的降低意味着经营效率的降低,对应的净利率指标也会有所下降。例如2016-2019年,海底捞的净利率分别为12.53%、11.23%、9.72%、8.84%,但到了2020年,这个指标直线跳水至1.08%。当然,这其中不排除疫情影响这一客观因素。
虽然海底捞在2019、2020年的净利率及翻台率都出现了下降,但张勇当时并未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2021年初依然选择逆势扩张。2021年上半年期间,海底捞新增门店数超过280家,同时翻台率下降至3.0次/天。
这是什么概念?
根据国信证券的测算,3次/天的翻台率是海底捞单店的盈亏平衡线,如果跌破该数值,意味着海底捞单店或将亏损。从公司今年上半年降至0.48%的净利率也不难看出,海底捞现在的处境比较危险。
针对海底捞翻台率骤降的情况,创始人张勇将其归结于自己误判了疫情的形势,“2020年6月份,我判断疫情在9月份就结束,但是直到今天(2021年6月)为止,我们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的店还受疫情影响开不了。我对趋势的判断错了,去年6月我进一步做出扩店的计划,现在看确实是盲目自信。”
如果把张勇的话放在宏观经济环境之下分析,确实也不无道理。
一方面受疫情影响, 社会 购买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餐饮收入约为39527亿元,同比下降16.6%。“疫情后遗症”蔓延到2021年,餐饮收入恢复依旧疲软,数据显示2021年1-8月全国餐饮收入为28919亿元,与2019年同期几乎持平。
另一方面,近年来居民杠杆率上升比较快,对餐饮行业也有一定的影响。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杠杆率近年来持续飙升,2019年12月升至55.8%,2020年受疫情“催化”,一度上升至9月的64.1%,目前稳定在62%左右。杠杆率的持续上升自然会影响到居民消费,特别是对于走中高端路线的海底捞。
宏观经济环境对餐饮行业的影响是全面且漫长的。在疲弱的经济状态下,休 养生 息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在被问及门店“加密”是否会影响业绩时,张勇直言“盲目扩张的事情肯定会发生,一旦我整合好现在的门店,我还会扩张,因为这是我的使命。”
看样子,张勇是打算“不撞南墙不回头了”。
海底捞的成功是多重因素的结果,而走向下坡路,显然也不是张勇看错时机这么简单。
结合海底捞近几年的发展情况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变化,财熵梳理出了海底捞遭遇的三大“困局”:
一是扩张之路“上下两难”。 海底捞曾经的营收主要是由一二线城市贡献,但随着近年来海底捞自身的加速扩张,以及一众明星火锅店如陈赫的贤合庄、郑凯的火凤祥等新势力的疯狂抢占,海底捞一二线城市门店的流量被不断蚕食;而在下沉市场,海底捞则需要面临在定价及口味层面上具有先来者优势的当地火锅品牌的挑战。
通过拆解海底捞2021年上半年的翻台率,财熵发现,在一线城市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时,二三线及以下门店的翻台率依旧下降明显。虽然在海底捞首席战略官周兆呈看来,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消费力并不亚于二线城市,但下沉市场与二线城市之间存在的消费行为差异,无疑将成为海底捞未来扩张道路上的一大考验。
二是成本攀升但涨价困难。 不需要厨师只需要火锅底料的火锅店看似没有门槛,但实际上每开一家门店所需要的实际投入往往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即使是有强大供应链支撑的霸主,也要面临成本上升带来的危机。
基于海底捞的业务扩张,2019到2020年,公司在原材料成本以及人工成本上的耗费分别增加了9.1%、21.1%。海底捞曾经想把这部分增加的成本,通过涨价的方式“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不料引发强烈不满,甚至被“骂上了热搜”,最终逼得其出来致歉并表示重新降价。经此一事,海底捞的涨价之路是注定行不通了。
三是多元化之路坎坷。 为了稀释火锅这个单一品类在未来可能给海底捞带来的风险,张勇近年来开始重视寻找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例如通过行业并购、投资等方式将U鼎冒菜、Hao Noodle、汉舍中国菜等品牌纳入麾下,或是自行孵化十八汆、佰麸私房面、捞派有面儿、乔乔的粉等多个全新餐饮品牌。
但遗憾的是,即使这些副业打的是“平价玩法”,但至今没有一个闯出名堂。从海底捞今年上半年的营收结构来看,诸多副业营收仅占公司总营收的0.5%。看样子,仅依靠海底捞供应链体系造就的平价优势,并不足以复制火锅品类的火爆。失去了“优质服务”特性的海底捞旗下品牌,还能走多远呢?
“所有餐饮企业面临的困难,我们同样面临;所有餐饮企业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依然没有解决。”这是张勇在股东大会上表达扩张决心时说过的一句话。这里有谦虚的成分,至少海底捞在内部管理以及供应链建设等方面,对其他餐饮企业还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但张勇这番发言,也将中国餐饮企业的弊病拎到了台前: 竞争格局分散、实力与扩张难以平衡。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餐饮连锁市场在2020年的连锁化率仅为15.0%,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50%左右的连锁化率。而火锅作为可复制性较强的餐饮品类,2020年的连锁化率也仅为18.3%。
在火锅市场,海底捞算得上是顶尖选手,规模与营收都是佼佼者。但即便如此,经过加速扩张的海底捞在2020年也仅占有火锅市场5.8%的份额。在竞争异常激烈的赛道上,对于许多火锅企业来说,“跑马圈地”才是抢占市场的关键。于是,有些品牌极易陷入盲目扩张的尴尬境地。
在这方面,除了海底捞,另一个典型例子是在港股上市的火锅企业呷哺呷哺(00520.HK)。2017到2020年间,呷哺呷哺的门店数从759家增加至1061家。虽然扩张速度相对海底捞而言更为平缓,但呷哺呷哺的“抗压能力”显然要弱得多,不仅翻台率从2014年的3.8下跌至2020年的2.3,净利润增长也在2018年迎来拐点,公司股价更是从巅峰时期的27.15港元跌至10月12日的6.59港元,8个月时间市值蒸发超过200亿港元。
企业通过扩张实现规模化本身无错,但一方面要重视宏观环境,不要盲目扩张;另一方面则要在扩张的同时保持质量 。而海底捞和呷哺呷哺在飞速狂奔的背景下,涨价、产品安全、服务态度下降等负面问题时有发生。
如何在扩张过程中保证规模管理、服务质量、餐饮品质的一致性,是众多连锁餐饮企业需要正视并解决的问题。
海底捞打折必须都是大学生吗
不是。只需要一个学生就可以了,但是必须是学生本人买单付款才可以打折,因为海底捞有规定。对于朋友通常是大学生的学生来说,那些毕业不到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学生不能继续使用这一特权,海底捞学生身份证对学历和专业没有限制。无论是大专生、研究生还是博士生,均可享受海底捞学生优惠。海底捞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的连锁品牌,创始人为张勇。海底捞在简阳、北京、上海、沈阳、天津、武汉、石家庄、西安、郑州、南京、广州、杭州、深圳、成都、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城市和国家有百余家直营连锁餐厅。2018年5月17日,海底捞国际控股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9月11日,海底捞在香港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其股份将于9月12日起在中国香港公开发售。9月19日,海底捞确定了最终发行价,每股17.8港元。9月26日,海底捞(正式登陆中国香港资本市场。海底捞,截至2019年10月海底捞市值2千亿港元。2019智慧零售潜力TOP100排行榜,海底捞排名第35名。
作为疫情“最惨”餐饮行业龙头,海底捞靠什么撑住1700亿市值
万事皆有因。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是线下餐饮,但海底捞却没怎么跌,或许是由于“聪明钱”理解线下餐饮的出清潮下,具备现金流能力和品牌议价力的海底捞未来的扩张预期。然而这一判断也有风险,假如疫情常态化甚至导致长期需求遭到遏制,即便海底捞扩张成本再低,亦会在萎缩需求端备受打击,无法撑住1700亿市值。
2020年初,新冠状病毒爆发,餐饮业受到重挫。海底捞明明也关了店,也将要面临2020年业绩的大幅下调,股价却十分坚挺。
如果从武汉封城日,即1月23日起算,海底捞前一天的收盘价为32.5,之后最低只到过27.45,最大跌幅为15.5%。同期,呷哺呷哺最大跌幅达到46.4%,麦当劳最大跌幅近50%。相比其他餐饮企业的走势,海底捞强势不少。
海底捞到底是凭什么支撑住1700亿的市值的?
别人打折,海底捞涨价
疫情爆发后,许多餐饮店如麦当劳、萨莉亚等都推出了打折套餐,以薄利多销的方式,来恢复自己惨淡的生意。
而海底捞却悄悄涨价。
血旺半份从16元涨到23元,半份土豆涨到13元,一片1.5元,米饭7块一碗。。。在一位消费者晒出了海底捞的账单后,网络上形成了一股批评海底捞“趁火打劫”的舆论。海底捞随即发布致歉信,并决定将恢复菜品价格。
实际上,海底捞几乎年年涨价,只是这次不巧遇上疫情,被舆论给逮住了。
2015年至2019年,海底捞的人均消费额分别为91.8元、94.5元、97.7元、101.1元、105.2元。这不是因为人们吃得越来越多了,而是海底捞的菜价每年都在小幅上涨。
海底捞涨价的底气,来自其优于行业的翻座率。
翻座率指一张桌子每天被使用的次数,火锅店一般达到3次/天就有不错的盈利。 2019年海底捞的翻座率达到了4.8次/天,也就是说,一张桌子平均一天招待约5批客人。按一顿火锅2小时计算,海底捞店内的每张桌子每天有10个小时是有人在吃的。
居高不下的翻座率使得海底捞的门口总排着长队,高峰期需要等候2-3小时。而呷哺呷哺2019年的翻座率只有2.6次/天。倘若跑到线下去观察,呷哺呷哺的生意比海底捞清淡许多也是肉眼可见的。
神奇的是,消费者对海底捞还相当忠诚。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调查,海底捞的就餐体验在中国中餐品牌中排名第一,同时,曾在海底捞就餐过的顾客中的68.3%至少每月光顾一次海底捞,而98.2%表示愿意再次光临。
餐饮市场出清,海底捞出现黄金扩展期?
而以强大议价力为基础所带来的市场扩张预期,是海底捞扩张的核心逻辑。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连锁餐饮行业的影响调研报告》显示,从2020年3月1日算起,5%的样本企业账上没有现金支撑运营。79%的样本企业表示,依靠自有现金无法支撑过3个月。
疫情的爆发给中小餐饮业带来了灾难。一些餐厅在年前为春节储备了许多食材,现在要么低价甩卖,要么烂在了仓库里。更有一些餐厅因为付不起租金,而永远地关上了门。
实力不强的餐饮店纷纷倒下,却成了高现金留存的企业低成本扩张的契机。
固有的外出餐饮需求在长期来看大概率是稳定的,中国防疫成效卓越则提高了这种预期。不仅如此,从微观的商业环境下看,小企业倒闭引发商铺租赁,商铺建设市场向买方市场倾斜,租赁价格成本和扩张成本会被暂时被压制, 加上政府支持下的费用减免,这给“现金为王”的企业出现了一个低价扩张的黄金窗口期。
2017年之后,海底捞门店扩张明显提速。2019年,海底捞新开业308家,全球门店从2018年末的466家增至2019年末的768家,其中716家位于中国大陆,以及52家位于香港、澳门、台湾及海外。
在高速扩张的同时,海底捞的旧店维持着原有的经营效率。根据财报,2019年同店销售增长为1.6%,同店翻台率维持5.2次/天,与2018年持平。
2020年,海底捞计划再开300家。开店不仅能增加营收,还能进一步降低成本。一方面,采购量大的话,对上游供应商更有议价权,食材成本更容易控制。另一方面,门店密度变大后,仓储和配送的边际成本会降低,整体上门店的平均成本会减少。
成本优势加大扩张预期
打算在2020年继续扩张的海底捞,除了资金经营现金流充沛,在融资上也跟有优势,更容易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融资成本也较低。
据新华网报道,在疫情期间,中信银行和百信银行合计已为海底捞提供21亿元授信额度,并承诺将加大对其供应链企业的支持力度,2月19日首批8.1亿元放款资金已到达海底捞账户。
此外,由于强大的品牌力,海底捞比其他餐饮店在租金上有更强的议价能力。
根据海底捞的招股书,2017年,海底捞的租金成本只占总体费用的4.3%。而同期呷哺呷哺、必胜客、肯德基和必胜客的租金成本分别占总体费用的12%,16%,31%和34%。
根据财报,2019年海底捞的营收为265.6亿,租金成本为11亿,占总营收的4%。同期,呷哺呷哺的总营收为60.3亿,租金成本为8.5亿,占总营收的14%。同样做火锅生意,海底捞的营收规模是呷哺呷哺的4.4倍,但租金成本只是其1.29倍。
海底捞的租金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这背后的原因是海底捞拥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口碑,使其在商圈招商时用较大的议价能力,无需依赖商圈引流,反而为商圈带来人气。
海底捞也承认自己在租金上有优势表示:“我们的物业租金及相关开支占收益的百分比较行业平均水平为低,主要由于我们餐厅有较高的翻台率及较佳表现。我们的租赁通常包括至少三个月的免租期,以方便装修及翻新场所。我们绝大部分租约的租金为固定金额,并按租赁协议规定的每两至三年逐步增加。”
或萎缩的需求能撑住1700亿吗?
不过,也有券商指出,目前市场对海底捞的“强者恒强”的预期太强,“疫情影响”的预期太弱,且并未充分计入疫情短期影响。
如东吴证券就直接给出《股价或未真实反映疫情影响,大幅下调2020年盈利预期》的研报,并在研报中指出,考虑到核心一线城市(北京/上海)的疫情情况,谨慎假设 4-7 月门店效益(客流/翻台率)分别经历 20%、40%、60%、80%的爬坡期,该情况将致使全年利润预期收窄。
东吴证券还指出关键点,即海底捞过去几年试图进行海外扩张突破开店节奏瓶颈。但目前而言外海疫情影响和全球化趋势放缓等因素,都没有完全被计入海底捞的股价预期。
此外,疫情防控常态化对消费行为构成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查体温,戴口罩等防控行为大概率在未来一年甚至数年中长期推广,而消费冲动与消费热情也将因此受抑制,其也并未体现在海底捞高达1700亿的市值上。
更值得注意的是小概率事件存在的大损失风险。达里奥的全天候策略号称躺赚,但最后输在股债同跌上就已经给我们上了一课。输入型病例扩散和冬季病毒回归的可能性,疫苗研发进度过于缓慢导致海外经济崩溃等均未纳入对海底捞预期的考量。
需要指出的是,海底捞即便在大多数预期之中仍然拥有光明的未来,但海底捞的市值最令人担心的地方在于其“丝毫未体现对疫情的敬畏”。
市值跌去3297亿元!海底捞为何会遭遇“中年危机”
海底捞在国内火锅市场上一直有着不错的口碑,凭借着不错的味道以及良好的服务,让不少人对海底捞有着不错的印象,关于海底捞的段子也在网上进行广泛传播。在疫情的影响下,海底捞也受到相应的亏损。2021年,海底捞的亏损就变得格外明显,数额高达41.6亿元。海底捞为了减少亏损,就不得不关闭亏损的门店。2022年6月份,海底捞一共关闭了1247家门店,与2021年相比,又减少了80家门店。
2022年8月14日,海底捞公布的相关数据,海底捞的净亏损大概在2.25亿元至2.97亿元。海底捞的亏损仍然在不断继续,同时海底捞的股价也在不断下降。海底捞成立于1994年,在目前却面临着中年危机,海底捞毫无疑问受到了非常重大的损失,是否能够走出困局,还是要看后续的发展。海底捞对亏损做出了回应,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大多数餐厅都停止了运营,导致客流量变少了许多,再加上啄木鸟计划,餐厅的数量也相应减少,部分门店关停对海底捞造成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
海底捞面临持续亏损的艰难局面,与此前制定的策略有着一定的关系。2020年,大量的餐饮行业倒闭,而海底捞盲目自信,认为疫情能够尽快结束,迅速在市场上进行了扩张。海底捞认为在疫情结束之后,就会迎来旺季,认为可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但没有想到海底捞因为自己的策略付出了相应的代价。2021年6月份,创始人对这个策略进行了反思,同时表示自己对局势的判断出错了,当创始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做出反应已经晚了。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海底捞提出了啄木鸟计划,目的是为了尽快渡过难关。
海底捞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该交的学费仍然是要交的。小编也希望海底捞能够尽快度过此次的危机,希望海底捞在此次事件之后,执行策略的时候更谨慎一些。
海底捞可以加盟吗
海底捞不可以加盟。(截止到2020年1月)
海底捞是一家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融汇各地火锅特色为一体的大型跨省直营餐饮品牌火锅店,全称是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勇,成立于1994年。截止到2020年1月,海底捞只有直营连锁的火锅店,没有加盟店。
1994年,海底捞董事长张勇和他的小伙伴们,四个人合伙在四川省简阳市创办了一家名为“海底捞火锅城”的火锅店,那时火锅店里只有四张桌子。而现在海底捞在我国及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有百余家直营连锁餐厅。海底捞截至2019年10月海底捞市值2千亿港元。
海底捞以良好的服务态度著称。因为食客很多,经常要排队,餐厅就为等待的顾客提供免费美甲,美鞋,护手;免费饮料、零食和水果。并且服务员来自五湖四海,可以找老乡服务,态度很热情。 服务周到,甚至在卫生间里都会有专人服务,包括开水龙头、挤洗手液、递擦手纸等。
扩展资料
直营连锁店的优势及劣势
一、优势
1、能有效显示公司的实力,提供形象规范。特别是旗舰店的形象展示很有说服力和参考性,同时更能有效地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2、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特点,有助于品牌企业获取最有效的市场信息。为公司决策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3、拥有直接控制权,便于操作管理,能及时准确地执行公司的营销理念、方针政策。
二、劣势
1、成员店自主权小,积极性、创作性和主动性受到限制;
2、需要拥有一定规模的自有资本,发展速度受到限制;
3、大规模的直营连锁店管理系统庞杂,容易产生官僚化经营,使企业的交易成本大大提高。
海底捞市值56天跌2000亿,为何会造成这样的局面
海底捞市值56天跌2000亿,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原因是:
1.海底捞上市之后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公司未来严重被透支;
2.疫情期间海底捞业绩出现大幅度下滑,投资者对未来不看好;
3.海底捞定价偏高,回头客越来越少。
资本市场消费股历来都是投资者喜欢的行业,这个行业出现了很多龙头企业,这些龙头股给很多投资者带来了非常高的收益,消费行业业绩稳定,拥有非常大的空间,这样的企业得到了很多投资者的喜欢,海底捞作为餐饮餐饮消费行业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海底捞市值56天跌2000亿,为造成这样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疫情导致业绩低于预期,前期股价疯狂上涨透支了企业未来的上涨空间。海底捞靠服务而不是靠味道和口碑,这让高端消费的海底捞定价偏高,从而失去了很多中端市场,市场投资者对于它的未来并不看好,这是海底捞下跌主要原因。
一、疫情导致业绩出现大幅度下滑
疫情对很多行业都造成了致命的打击,餐饮和旅游行业影响非常大。海底捞作为餐饮行业业绩出现下滑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但没有想到业绩出现这么大的下滑,股票要上涨肯定要业绩推动,业绩不及预期这是海底捞56跌2000亿最重要的原因。
二、海底捞上市之后业绩出现大涨透支了企业未来发展
海底捞上市之后股价出现了疯狂的上涨,这种上涨透支了企业的未来,业绩没有达到预期,估值肯定要重新评估,涨幅过大导致价值重估这是海底捞56天跌2000亿的最重要原因。
三、海底捞定价偏高服务已经不能够吸引更多人
海底捞留给大家最好的印象就是服务非常好,味道非常一般,价格偏贵。作为餐饮行业非常重视服务而不是口味,这虽然有了自己的特色,但性价比不高,这种营销策略导致很多人不愿意再去二次消费,这也是海底捞56天跌2000亿的原因。
市值蒸发3300亿,亏损超2亿,“衰退”的海底捞未来将何去何从
海底捞的市值从巅峰时期到现在,蒸发了将近3000亿,因为巅峰是其他的,港股市场价格是80多块钱,现在就剩三四十块钱了,这价格下降了十分厉害。但是大家不要只看到这个市值的变化,巅峰时期是今年2月中旬的时候,任何一个上市公司它都会有市值的巅峰期,但它不会一直那么高。
海底捞的市值为什么快速下降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2点,一个是受疫情影响,服务成本一直存在,这是亏损的基础原因,另一方面是成本不断上升。还得到选择了增加单品价格,导致价格越来越贵,消费者不愿意再去消费,导致销售量越来越少,收入少了成本没有下降,甚至是上升了,那自然是亏损的。海底捞也一直在想办法,尽可能的降低亏损的程度,比如说采用提价的方法,显然没什么效果,还导致亏损越来越严重。
如何翻身,其实最好的一个选择就是放弃所谓的品牌特色去搞那种低成本的服务模式,大家去吃海底捞是因为海底捞的服务特别好吗?有一部分人确实是,但大部分人是因为海底捞毕竟也算是正规品牌,然后产品的质量能得到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相对更好一点,就算是价格略贵一些,大家也能承受。不是所有人都特别喜欢海底捞这种无微不至的服务,甚至有人觉得这会让自己非常尴尬,与其这样就不如适当的降低一些服务这方面投入。
其他店铺的这个餐饮服务里就一个服务员,他可能能够订20桌,但是海底捞起码要下降一半,也就是说他在人力这方面的成本要比其他普通店铺翻一倍不止。那服务的更好啊,倒个果汁都给你倒不用你自己动手,那当然需要更多的人,这方面成本下降了,然后把菜品的价格适当下调也未尝不可。
海底捞市值
截止2021年10月29日开盘:海底捞开盘价22.55港元/股,市值1200.98亿,市盈率69.94。海底捞市值蒸发300亿疫情期间海底捞股价从2020年3月19日的27.45港元/股连翻几番,待到2021年的2月16日,其股价达到了85.80港元/股的历史最高点,市值超过4500亿港元。但在这之后海底捞股价“跌跌不休”,最低触及26.10港元/股;而截至2021年10月4月,海底捞收盘价为28.35港元/股,市值蒸发已近3000亿港元,目前总市值为1547.63亿港元。那么海底捞的股价怎么就受到如此重创?(一)判断失误,疫情期间“抄底”。回顾2016~2019年海底捞的财务数据,海底捞营业收入从78.25亿元增长至266.1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0.4%;业绩呈现高速增长状态,而收入的增加主要是因为门店的持续扩张和同店数据的持续提升(包括翻台率水平、客单价等)驱动。2020年海底捞新增门店数达544家。截至2020年底,海底捞全球门店总数达到1298家。然而海底捞的逆势扩张,却让其门店翻台率变得没那么好看了。一直以来,海底捞都保持着行业内较高翻台率,高翻台率不仅能给海底捞带来更多收入,也意味着海底捞受市场欢迎的程度。2019年,海底捞的翻台率为4.8,属于行业内较高水平。然而在盲目扩店后,2021上半年持续下跌至3,其中2021年新开餐厅翻台率仅为2.3。(二)变贵了翻台率上不去,还有一种办法同样可以提高海底捞的餐厅收入,那就是涨价。据公司财报,海底捞2020年的人均消费金额提高到了110元,同比增长幅度4.8%,相比之下,2019年增长幅度为4%,2018年3.1%。也就是说,海底捞的确存在逐年涨价,而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其涨价幅度较高。海底捞“提价”,一方面会降低部分消费者的复购率,另一方面海底捞处于不断拓店状态,下沉市场用户对高价位的接受度也可能不及预期。同时,对于海底捞来说,优质的服务体系也一度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但随着国内餐饮全行业服务水平普遍提升,海底捞的优势会弱化。(三)副业实际营收有限海底捞近年来也开始不断尝试做副业,通过多品牌、多业态策略以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但尝试做新品牌,同样是一个费时费力,不确定性高的选择。目前海底捞的餐厅副业已经涉及到面食、盖饭、米线、土豆粉、水饺等诸多快餐品类。但这些副业带来的实际营收却相当有限,根据公司财报显示,截至2021H1季度,海底捞其他餐厅营收仅占总营收的0.5%。海底捞做副业,可以依托自身较为完善的供应链,但同时又导致海底捞副业食材普通、工艺简单、新品研发缓慢等弊病。因此,面对行业内一大波有备而来的竞争对手,海底捞副业很难拥有能打的核心竞争力。
亏损2.97亿,市值蒸发3300亿!海底捞已经捞不动了,折射出什么
海底捞在餐饮行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上市企业,市值能够达到千亿级别,但在疫情的影响下,海底捞也出现了亏损,甚至蒸发了3,300亿。海底捞出现这种情况不仅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且有内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则是疫情,内部因素则是领导层决策失误。2020年6月份,海底捞的掌权人认为疫情能够尽快结束,为了抢占先机,于是在市面上扩展门店,这无疑是一个非常疯狂的举动,而海底捞也因为自己的过度自信付出了代价。
令很多人都没想到的是疫情一直反反复复,而海底捞扩展门店无疑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海底捞也承受了非常多的损失。海底捞为了减少亏损,于是就实行了啄木鸟计划,不断关闭亏损额比较多的店铺。海底捞凭借着良好的口碑,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喜欢,不少人都比较喜欢海底捞的服务,于是让海底捞的人流量一直是比较大的,但海底捞却出现了口碑危机。
海底捞也算是一个网红餐饮行业,优点会被不断放大,而缺点也会不断放大,海底捞出现亏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不少人都爆出海底捞对顾客贴上各种标签,而且服务方式也一直停滞不前,让不少人都感觉到十分负担,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热情的服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餐饮行业的服务方式也在不断的创新,这也让其他餐饮行业发展的起来,如果海底捞并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必然会让自己的销售额下降,而且海底捞的人均消费是非常高的。
海底捞能够发展的如此优秀,与服务有着一定的关系,但不可避免的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目前不少餐饮行业的服务水平都上来了,这也导致人们选择了更便宜的餐饮店,而不会去海底捞吃饭。如果海底捞没有与时俱进,那么迟早会被市场所淘汰。
海底捞上市了吗
根据香港证券交易所的公告,海底捞国际控股公司于2018年5月17日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提交了上市申请。9月11日,海底捞在香港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其股份将于9月12日在香港公开出售。9月19日,海底捞确定最终发行价格,每股17.8港元。9月26日,海底捞(股票代码:06862)正式登陆香港资本市场。海底捞品牌成立于1994年,海底捞在2011年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10年中国餐饮企业百强名单中排名第20位,海底捞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已成长为国际知名餐饮企业。
海底捞自1999年起逐步开拓西安、郑州、北京等市场。2015年开拓台湾地区市场,目前已开业门店10家。2017年进入香港地区市场,已开业门店2家。
根据海底捞的官方网站,截至2019年12月31日,海底捞已在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及新加坡、越南、韩国、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经营768家门店,拥有5473万会员和10万员工。
2019年智能零售潜力TOP海底捞在100排名中排名第35位。2020年1月9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19年胡润中国500强民营企业》,海底捞市值1570亿元排名第34位。公司在四川、陕西、河南等省荣获先进企业、消费者满意单位、名优火锅等十余项称号和荣誉。创新的特色服务赢得了五星级火锅店的美誉。
更多文章:
酷我音乐破解版永久免费2022(酷我音乐车机破解版不能安装)
2024年10月6日 14:40
联想500g硬盘报价(现在换一个联想笔记本500G的硬盘最低多少钱)
2024年9月20日 09:00
联想天逸510s台式电脑u盘启动bios设置(联想小新510s如何使用bios设置u盘启动)
2024年10月30日 08:50
oppor15x有没有nfc功能(OPPOr15有nfc功能吗)
2024年6月1日 07:50
surface pro 4 闪屏(surfacepro4怎么看lg屏幕)
2024年4月13日 14:30
红米笔记本pro14增强版(redmibook pro14增强版有几个风扇)
2024年3月10日 08:10
captivating(英语,【fascinating】【captivating】哪个是中文的【迷人】)
2024年9月10日 06:00